《戏装山河》- 50

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,甲午战争清廷战败,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开辟杭州为通商口岸,日本要求划西湖一带为租界,遭到清政府拒绝,最后商议以杭州城北十五里处拱宸桥以北,京杭大运河东岸为日本租界,建立日本驻杭领事馆。

相比妓院,烟馆林立的天津日本租界,拱宸桥一带远离杭州城区,多为农田和坟墓,清末又有倭寇浪人和青洪帮勾结在此活动,成了流氓的天下,正经市民是不屑于、也是不太敢来的,因此一直没有繁华。也正因如此,自清末到民国动乱的数十年间,杭州最为动人的西湖一带秉承着南宋遗风的温文尔雅,勉强保留住了一份中国式的清秀和古朴。

秋日的阳光亮而不灼,透过树荫洒在斑驳的石板路上,湖光水色尽收眼底,让人从心底生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思,莫青荷深吸了口气,听着远处的蝉声和鸟鸣,方才听说的暗杀和近日在沈家的压抑都抛到脑后,只觉得心胸开阔,舒适极了。

一行三人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,不仅莫青荷的脸上有了真心实意的笑容,沈培楠总皱成疙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,就连一向不爱说话的沈疏竹,也像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,摇着他的牡丹折扇在前面开路,一面走,一面回头冲身后的一对眷侣高谈阔论了起来。

他讲西湖的荷花,林和靖的梅妻,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相会,他说茶被叫做“忘忧君”,无论何种孤闷,一碗龙井,足以让人神清气爽,还大大夸赞了莫青荷的戏,连称是黄莺出谷,堪比千古妙音。

莫青荷这些天忙着应付没完没了的刁难和饭局,一向没怎么注意过这位细眉细眼的二公子,现在听他说了一大车的话,觉得他不像一位大家少爷,倒像写戏的先生,很有趣。听说他出版过不少诗集,便含笑问他书名,打算去拜读一二。

沈培楠听莫青荷问得谦恭,拍了拍他的肩膀,大笑道:“二哥那些文章都是什么山水爱情,酸气太重,你读不懂也别来问我,我可解释不了,肉麻的很。”

莫青荷转头欣赏西湖的美景,叹道:“来了这里,我才知道云央为什么有现在的处事态度,长在这样的好地方,真是不想忘忧也忘了,只是可惜,如果有一天被送进日本人手里,不知道又是什么样子。”

这番话触动了沈培楠的心事,刚刚舒展的眉头又皱紧了,刚要答话,沈疏竹将扇子在胸前刷的一合,不耐烦道:“败兴,败兴,好好的游一次湖,满口浊世之词,真要辜负了这好山好水。”

说罢大步往前走去,莫青荷望着他的背影,惊讶的张大了嘴,沈培楠面色阴鸷,冷笑道:“让他们文人去搞政治,真是什么好话都说的出来。”

走了一阵就到西泠桥畔,秋瑾女侠墓前,墓碑刻孙中山先生亲手题写的“巾帼英雄”四个大字,莫青荷这一年长了不少见识,早不是刚认识沈培楠时那个认识百八十个字,提起国民党就满心仇恨的小戏子了,便走到墓前,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。

清风徐来,树叶发出哗啦声响,三人在墓前休息,沈培楠望着那题字,眼中流过不知是坚毅还是悲恸的情愫,轮廓分明的脸格外肃穆,莫青荷不敢说话,就连沈疏竹也没了声响,沉默许久,摇着折扇叹道: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……”

莫青荷敬佩侠士,但他信奉布尔什维克主义,从骨子里跟这些人的政见是不同的,此时就不知道说些什么。他忽然感到疲惫,心想在认识沈培楠之前,他饱尝人情冷暖和世事艰苦,深恨那些捧他的金主们的奢侈,他坚信国民政府是坏的,是为剥削而存在的,甚至是汉奸走狗,因此要献身于组织,为中国谋得一个光明的未来。但眼界越宽,他心里的疑惑就越多,以至于上升为一种解不开的苦闷,在每一个能够单独思考的时刻催逼着他。

他想起当年偷偷去工人夜校时,那些学生们的慷慨陈词,他们说:“灵魂生而平等,工人和农民做最累的工作,却吃不饱穿不暖,受人奴役和压迫,这样一个只顾着聚敛钱财,连人民的生命都不顾的政府,还值得捍卫吗?”

“这样一个连日本人打到门口都不反抗的政府,值得捍卫吗?”

那时的他可以坚定的做出回答,他坚定的相信,当现在的世界被推翻,他和柳初所渴望的那个世界建立时,所有人都可以有尊严的活着,所有人都可以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,但现在他却疑惑了,当时的他们,当时群情激昂的人们,真的理解他们的信仰吗?

这种对主义的探求曾经被对日本的仇恨所遮掩,如今在这锦绣江南,在这能够暂避战乱的福地,这些问题通通冒了出来。

他静静的坐在秋瑾墓前,一遍遍思忖着英雄两个字的含义,他想让自己回到三十年前,去感受秋瑾那一代英烈们的热血和信仰,手底的石碑是冰凉的,他却好似摸着一块火炭,心在承受煎熬,一遍遍质问自己,难道自己动摇了?难道自己被敌人俘虏了?

他心里坚定的说绝不,但却止不住困惑,如果政府不是“坏”的,它对许多秋瑾一样的英烈来说,曾经是一个最光明的所在,如果它还有沈培楠一类的人物支撑,如果它也在列强的催逼下痛苦而迷茫的找寻着自强的方式,那么真的要推翻它,真的要去潜伏,暗杀,又真的要冒着与心爱之人反目成仇的危险,日夜在刀尖行走吗?

他对信仰一直充满宗教似热忱,因此做的多想的少,他花了大量时间才信任了沈培楠的品格,现在又陷入了新的疑惑,但他不能问沈培楠,对于主义,此刻他孤立无援,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导师。

沈培楠见他一时皱眉,一时咬牙,眼神中透露出深刻的忧虑,以为他是为前辈的牺牲和华北的局势所痛苦,便想说些什么转移他的注意力。他走到莫青荷身边,笑道:“每年母亲都要带我们来这里祭拜,你别看她现在迂腐了些,三十多年前,也是一位巾帼豪杰。”

莫青荷的思路被打断,便暂停了脑中无休止的争吵,感兴趣的抬起头:“那你也见过秋瑾吗?”

“妈说见过,我那时大概才一岁,肯定不记得。”沈培楠伸手拉他起来,指着不远处一条被绿树掩映的小路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干脆道:“走,上山。”

刚走了没两步,只见来时的小路上,一男一女两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而来,等走近了,莫青荷心里哀叹了一声冤家路窄,来者不是别人,正是许敏娟和许逸村兄妹。

许敏娟穿一条金色缎子旗袍,披着一条薄薄的银灰流苏披肩,化了浓妆,比在沈家见面时艳丽许多。她有些尴尬,转过头望着湖水,假装没有注意到沈培楠。许逸村往这边瞥了一眼,脸上露出恍然的微笑,大大方方的走过来,笑道:“真巧,几位也来游湖?”

说罢摘下礼帽,与沈家兄弟握了握手,把目光转向莫青荷,道;“我记得莫老板是北方人,这次来杭州,是应该让沈先生好好带你逛一逛。”

他今天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,微笑时左边的嘴角往上挑着,有些嘲讽的样子,但看习惯了,让人又生不出厌恶,仿佛那是他表达风度的一种独特方式,一层镜片遮住了他那双过于漆黑的眼睛里的冷光,让他看起来像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了。

众人谈了几句天气和午餐内容就各自分开行动,等走远了,莫青荷回头一看,只见兄妹两人正在秋瑾墓前谈天,许敏娟掩嘴微笑,眼睛一抬,正跟莫青荷打了个照面,她的笑容迅速冷了下来,眼神像一柄用薄荷叶子擦过的刀片,径直刮着他。

莫青荷赶忙转过头,沈培楠瞥了他一眼,冷冷道:“别回头看。”

沈培楠的眼睛里存着冰冷的敌意,那绝不是仅凭一场失败的婚约就能造成的,莫青荷看出他心情不佳,怕撞在他的枪口上,便听话的点了点头,跟着走了几步,道:“我总觉得他们俩不大地道,一会一个样子,让人觉得,觉得有点……”

“假。”沈培楠接口道,他的步伐很大,似乎想快写甩开许家的两位,“他们家从祖父那一代就是这副德行,这门亲事要是换了别家小姐,妈坚持,我就娶了也不算什么,许家不行,我看不惯那张假脸。”

他们一边谈天,一边往孤山走去,今天的游客不多,空山滴翠,鸟声啁啾,虽然秋意未浓,不少树木已有了变黄和变红的征兆,点缀在一片浓绿之间,甚是明艳动人。

莫青荷没有注意景色,他听沈培楠讲了不少许家的事情,便很理解了他轻视的根源。

许敏娟的父亲现在是汪兆铭的忠实追随者之一,他其实并没有多大本事,但许家兄妹的祖父却是最有经济头脑的一个人,他借着清末洋务运动的机会开办工厂,积攒了一大笔资产,后来清廷摇摇欲坠,他看准了革命党的前途,认为这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,在孙文最落魄时果断倾家资资助革命,等民国建立,他以元老的身份身居高位,谁知还没有坚持多久,他摇身一变又投了袁世凯。

许家的处事方阵与许逸村所表现出的一样,圆滑,虚假,又具有商人的精确头脑,就在袁世凯倒台,大家都等着许家的坏消息时,他们却早给自己留了后路,一夜之间,又变回了孙文的忠实追随者。

这种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态度一直庇佑他们爬到现在的地位,也积累了相当的财富。如今他们看国民政府无望,认为用东北满洲和华北的煤炭钢铁交换南方的和平,是很合算的一笔买卖,就聚在汪精卫身边,借着他打算和谈的想法,打起了投靠日本人的主意。

沈培楠在说起这一段时颇有些喟叹,冷笑道:“如今党内就是有这些败类,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胡扯,弄得到处乌烟瘴气,看他们站在秋瑾墓前,我都替他们脸红。”

莫青荷听得瞠目结舌,他完全不能理解,问道:“革命也可以拿来投资做生意吗?”

沈疏竹早听腻了他俩的聒噪,摇着扇子在一旁躲清静,隐约听见莫青荷没见识的话,噗嗤一声笑了,插话道:“只要眼光准,自然会是一笔大买卖。不过这些东西,北大那个半瓶子晃荡的胡适之是不会教你们的。”

沈培楠摇了摇手,皱眉打断他:“你谈你的风月,少给他乱说时政,否则他的问题多得简直要烦死我。”

说罢带头拾级而上,边走边回头道:“这些人同那位陈先生的理念一样,希望战争晚来一天是一天,只要有片刻安稳,他们就能继续他们的外贸生意,兆铭提出暂时曲线救国,很遂了他们的意愿,所以得到不少拥护。”

沈疏竹听他俩一路谈的话题都围绕政治,没有半分个人感情,甚至连在家时的亲昵都少有,觉得很不符合沈培楠的行事风格,便好奇的问道:“你们在一处就说这些?”

莫青荷一下子想起沈培楠的那些下流话,腹诽道这土匪爱说的都不能当着人说,自然只能谈这些了,偏沈培楠也想到了这茬,意味深长的扫了莫青荷一眼,手在他腰眼上一掐,笑道:“说什么不要紧,关键是做什么。”

莫青荷红了脸,不动声色的快步走了两步,离沈培楠远些,却又被他一把拉到身边,不老实的这儿掐一把那儿拧一把,一直把他疼的呲牙咧嘴才罢休。沈疏竹达到目的,笑嘻嘻的把折扇在手心敲了两下,自去前面带队。

孤山并不高,一行人走了没多久,脚下的石阶就没有了,眼前突然出现一道水磨短粉墙,墙上并排雕出一只只扇形镂空窗户,隐约可见里面翠色如荫。上山的楼梯与一条蜿蜒小路相接,径直同往粉墙正中一道敞开的圆洞门,垂着伶汀花蔓。

站在圆洞门口朝里张望,竟然是一大片龙井茶园。早过了春茶采摘的季节,一片片茶蓬长得浓绿茂盛。

沈疏竹郑重其事的掸了掸长衫上沾染的灰尘,指着茶园深处的几间屋舍,回头兴奋道:“到了,到了,今天有贵客亲自上门,我就不信她还不见我的面!”

莫青荷见这里远离市井,环境清幽雅致,心说能够住在这里的,难不成是一位山中隐士?便拽了拽沈培楠的胳膊,问道:“跑了这么远的路,这是要来见谁?”

沈培楠个子高,撩开垂在头顶的藤蔓,弯腰走进茶园,身形一停,转过来时,手里多了一小束秋桂,随手插在莫青荷身侧那只装丁香的小荷包的流苏结里,笑道:“一位学问大得很的女先生,你有什么话尽可以问她,见了面别给我毛毛躁躁,惹急了先生,二哥可饶不了你。”

一行人慢慢在茶园的小径走着,叶尖儿的露水沾着人的衣裳,沈疏竹的脚步轻快,难抑心中的又摇着扇子讲起了杭州最引以为傲的龙井茶。

“茶发于唐而始兴于宋,有唐煮宋点明冲泡之说,唐朝煮茶,要加盐,椒等各种辅料,宋朝点茶,是把茶砖磨成茶粉,盛在黑底的茶碗中,陆游曾有诗‘晴窗细乳戏分茶;就是讲宋代斗茶的情景……”

“杭州的龙井,分狮,龙,云,虎四字号,但品茶,却不单单只讲究茶叶,品茶者,品水也,器也,境也,心也。说起水,杭州有虎跑泉的泉水最适宜点茶,有诗曰‘自笑琴不弦,未茶先贮泉’……”

小径路窄,只容一人通过,沈培楠本来走在沈疏竹和莫青荷之间,闻言停下步子,把莫青荷揪到前面,头痛道:“我从小就烦他这些话,不痛不痒无病呻吟,像要得道成仙了一样。”

沈疏竹立刻转过身,怒斥道:“你们这些粗莽武人,堪称不解风情之极!祖宗的文化传承就坏在你们这些人手里!”

他的话还没有说完,只见远处走来一支茶农队伍,个个扛着锄头,穿的破衣烂衫,接着飘来一阵似有似无的歌声,先是一个人,后来声音渐渐增多,合成了一股呜呜咽咽的调子,语调极其哀怨,若在深夜听见,简直如同鬼在吟哦一般。

“鸟叫出门,鬼叫进门,日立摘青,夜里炒青,手指起泡,眼睛发红,种茶人家,多少伤心。龙井龙井,多少有名,问问种茶人,多数是客民,儿子在嘉兴,祖宗在绍兴,茅屋蹲蹲,番薯啃啃,你看有名勿有名?”

沈疏竹的议论被打断,跌足叹了一句败兴,那歌却停不了了,茶农们分散在田间,那曲声就从四面八方传了过来,合着山间的风声与松涛,泣诉般回响不绝。

“富春江之鱼,富阳山之茶。鱼肥卖我子,茶香破我家。采茶妇,捕鱼夫,官府拷掠无完肤。昊天何不仁?此地一何辜?鱼何不生别县,茶何不生别都?富阳山,何日摧?富春水,何日枯?山摧茶亦死,江枯鱼始无!呜呼!山难摧,江难枯,我民不可苏!”

49 / 115